中医儿科郑军-北京正中堂中医医院专家为孩子感冒支招

2023-11-02 15:50   来源: 互联网    阅读次数:2747

http://img.toumeiw.cn/upload/ajax/20231102/a299e923c1d7b4771354000581cc0e7a.png


本期专访嘉宾:郑军 主任医师

教授,硕士研究生导师,首都优秀名中医,从事中医儿科医疗、教学、科研工作三十余年,现隔周四下午于北京正中堂中医医院出诊。对小儿捏脊、推拿、贴敷等外治疗法有深入的研究。

专业擅长:小儿哮喘、腺样体肥大、厌食、消化不良、腹痛、便秘、发育迟缓、鼻咽炎等疾病。

儿童感冒是小儿内科常见疾病,多数感冒患者没有高热及全身症状,只有发低烧、头疼、不舒服等感觉。宝宝患感冒时,常常表现出的症状是鼻塞、流涕、打喷嚏、咽喉不适疼痛、咳嗽、伴有轻度发烧。面对宝宝感冒后的这一系列不舒服的症状表现,父母应该怎么办呢?为此,小编采访到从事中医儿科医疗、教学、科研工作30余年,现于北京正中堂中医医院儿科专家门诊郑军 为大家解答~

据郑军主任讲,给宝宝擦鼻涕时,动作要轻柔,尽量选择质地柔软的纸巾或小毛巾,否则会因反复擦拭,及流出的鼻涕对局部皮肤的浸渍而导致鼻唇部皮肤红肿疼痛,给孩子造成更多的不舒服。同时应该用清洁的温水帮助宝宝清洗鼻腔,以保护宝宝的娇嫩皮肤。

对于鼻塞严重,影响正常呼吸的宝宝,除用雾化、喷生理盐水等方法外,还可以用中药蒸汽熏蒸来缓解鼻堵的症状。同时父母应该注意观察孩子的呼吸情况,鼻涕的颜色、粘稠度——是清水鼻涕还是黄粘稠的鼻涕,以便帮助医生判断病情轻重、疾病性质及疾病的转归和预后。

郑军主任讲解说,宝宝发烧时,父母要注意及时测量体温,并做一个记录。同时要注意观察孩子发烧时的精神状态,特别是以往有高热惊厥病史的孩子,家长要特别注意精心看护,遇有孩子眼神发直或打激灵、手足握紧、发哆嗦的情况要及时服用退热药物,防止惊厥发生。

如果孩子服用退热药物后无汗、热度不退,则可以用温水洗澡、酒精擦浴、贴冰贴、枕冰袋等方法。但是要注意,如果宝宝服用了退热药后已经出汗了,就不要再用冷敷的方法,因为宝宝的皮肤在服用退热药后毛孔张开,通过发汗排热可以降温。此时再用冰敷,又把皮肤毛孔闭上了,汗发不出来,热也退不下来了。

宝宝感冒时通常都会伴有轻重不同程度的咳嗽。父母要注意观察宝宝咳嗽的声音、有无痰和咳嗽的程度。

如果咳嗽声音嘶哑,伴有喉吼鸣音,发憋等要及时就诊。干咳没有痰的,可以通过给宝宝喝一些水,防止宝宝因剧烈持续的咳嗽而导致的呕吐。有痰的孩子,家长可以通过拍背帮助宝宝排出痰液。因为大多数年龄小的儿童都还没有排痰的功能,有痰不会咯出,经常是咳嗽之后又把痰咽下去了。

家长可以采用将手掌弯曲呈半握拳状,拍打宝宝的后背,由下至上,由外向内反复轻轻地扣击。尽量不要用镇咳的药物。因为儿童的咳嗽是一个自身反射性保护措施,使用镇咳药物后虽然咳嗽止住了,但是宝宝气管中的分泌物、痰液却无法排出,无疑是“闭门留寇”了。

宝宝感冒后常可以导致眼睛红红的伴有疼痛、流泪、有粘稠飞分泌物,活像一只小兔子。这时家长要注意不要让孩子揉眼睛,注意用干净的毛巾或棉签由内向外眼角擦拭眼部分泌物。并在眼科医生的指导下用眼药。

另外,由于孩子连接鼻部及耳部的咽鼓管比较短、直、平,所以感冒时病毒、细菌容易通过咽鼓管逆行到中耳引起中耳炎,孩子年龄小不会表述,需要家长细心观察。比如有些孩子会拍打头部,小婴儿会突然哭闹,特别是夜深人静的时候,此时教家长一个方法:用手轻压宝宝外耳道口前端的突出物——耳屏。如果孩子有躲闪或痛苦的表情,或叫痛就应该及时到医院去五官科就诊。如果宝宝经常感冒继发中耳炎,出现耳膜穿孔会影响宝宝的听力。

患病的宝宝食欲会下降,不欲饮食、饮水,此时要注意小儿饮食宜清淡容易消化。有时家长认为孩子发热就给孩子吃一些寒性的食品,甚至是冷饮,用饮料代替饮水,岂不知是适得其反,更不利孩子的病情恢复,甚则会加重孩子的病情。比如孩子吃寒性食品,如西瓜、冷饮会加重孩子的咽部不适及咳嗽症状。

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生病后身体虚弱,气血亏乏,就让孩子吃大鱼大肉等肥甘厚味的食物,这样也会加重孩子病情,因为患感冒的宝宝会影响到脾胃功能,油腻食品不易于消化吸收,造成胃肠功能负担过重。因此宜进食藕粉、粥、牛奶等。

特别提示:家长注意药液的温度,及不要让孩子太靠近口杯,只要接触到药液的蒸汽即可,以免烫伤。

*内容仅作为参考,不具备诊断性,如有不适,请即时就医


责任编辑:综合热讯
分享到:
0
【慎重声明】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"华南新闻网"的所有作品,均转载、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,转载、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!

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,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