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城中医医院专家冯兴华教授:祛湿通痹治风湿

2023-11-01 15:33   来源: 互联网    阅读次数:3612

国家名老中医、东城中医医院中医内科(风湿病)首席专家冯兴华主任于11月6日起调整出诊时间,出诊时间:每周一下午。



冯兴华,国家名老中医,教授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,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生导师,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,东城中医医院中医内科(风湿病)首席专家。从事中医风湿病临床医疗、科研、教学工作50余年,类风湿关节炎、强直性脊柱炎、系统性红斑狼疮、干燥综合征、硬皮病、皮肌炎、骨关节炎、痛风等多种风湿性疾病和内科杂病的中医治疗方面。在总结前人经验和中国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,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,用养阴润燥、清热解毒治疗干燥综合征;用益气养阴清热祛湿治疗类风湿关节炎;用补益肝肾活血化瘀治疗强直性脊柱炎。

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疾病,这种疾病不仅难以治愈,它的不断复发还可能导致肢体僵化,所以要及早预防治疗。

"祛除湿邪,通痹才是关键"

冯教授介绍,“类风湿关节炎”是一种以慢性、进行性、侵袭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,若不经过正规治疗,最终会导致关节畸形、功能丧失,其最常侵袭的关节包括:手指关节、腕关节、膝关节和足关节。



类风湿关节炎,中医称为“痹症”,《黄帝内经》记载:“风寒湿三气杂至,合而为痹也。”在风、寒、湿当中风邪当属第一,“风为百病之长”,就是说风邪可带着寒邪和湿邪同时侵袭人体,有“风寒”、“风湿”、“风热”等说法。冯教授说,“湿邪”重,逐渐就会形成“水”,表现为关节肿胀或者肢体肿胀。《内经》中说“热盛则肿”。关节肿胀除在湿邪盛时可以出现关节肿胀,热邪盛时也往往会有关节肿胀。针对湿热入侵,除了要看关节是否肿热之外,还要看舌,要看舌体(舌质)和舌苔两部分。舌体是指舌的肉质部分;舌苔是指附着在舌体上的苔状物。舌质正常是淡红色,如红色加重甚至是绛红色,说明有热象。舌苔正常有一层薄白苔,如苔色黄色明显或黄厚,都是热象。舌苔厚腻是身体湿热偏盛的一个重要特征。



所谓痹,是由于风寒湿热邪害于关节,气血痹阻,导致关节疼痛、肿胀、晨僵为特点的疾病。因此,“祛邪”是治疗此类疾病的主基本治法,同时还要“扶正”,扶正也是要达到更好地“祛邪”的目的。

"证型不同,治法也有差异"

依据中医理论,类风湿关节炎又可分为六大证型:风湿痹阻、寒湿痹阻、湿热痹阻、痰瘀痹阻、气血两虚、肝肾不足。由于气血运行不畅,脉络痹阻是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病理环节,贯穿疾病始终。因此,瘀血阻络证常可兼见于上述六种证型。



冯教授说,除了上述原因,腑脏功能失调也会导致痹症的发生,如血瘀。如果血液不畅,就会出现血瘀,血瘀严重以后,就可能导致人体的气血流通不畅,从而引发痹症的发生。其实,痹的演变是有规律的。通过多年临床研究发现,“湿热瘀阻”是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关键病机,所以,中医治疗应以“清热除湿活血”为大法。

此外,“中药外治法”是类风湿关节炎的辅助治疗方式,它采用中药泡洗、熏蒸、冷热湿敷等,结合内服中药,有利于改善症状、缓解病情。但“湿热证”和“寒湿证”患者的治疗用药是绝对不同的。



湿热型:常见于疾病早期和活动期,以关节发红、发热、肿胀、疼痛、或体温升高、舌红苔黄腻为特征,治疗以清热除湿、活血通络、消肿止痛为原则,可选用苍术、黄柏、忍冬藤、苦参、青风藤、透骨草、土茯苓、茵陈、芒硝、生石膏等。

寒湿型:常见于疾病的缓解期和中晚期,这时关节发凉、局部冷痛,患者怕冷、舌淡苔白,病情在阴天和下雨天加重。治疗以散寒温经、化湿通络为原则,可选用温经散寒的中药,如细辛、桂枝、麻黄、川芎、泽兰、青风藤、威灵仙、黄芪、蜀椒等。


责任编辑:综合热讯
分享到:
0
【慎重声明】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"华南新闻网"的所有作品,均转载、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,转载、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!

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,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